ca88会员中心

气象局向十六个亚洲发展中国家捐赠气象仪器设备

[2011/4/12]

  4月11日,由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组织的第40期多国别考察和WMO信息系统(WIS)区域培训班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向16个亚洲发展中国家捐赠了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接收站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WMO秘书长代表、WMO秘书处观测和信息系统司WIS分司司长施培量,WMO基本系统委员会主席Frederick R. Branski出席开幕式。开幕仪式由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主持。

  来自孟加拉、朝鲜、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16个亚洲发展中国家气象部门的的代表以及WMO秘书处官员和部分国外特邀专家共38位外宾参加了会议。

  郑国光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是WMO旨在加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象部门能力建设的自愿合作计划的坚定支持者。自1978年以来,中国与WMO共联合举办了40期多国别考察活动,邀请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象部门的高级官员来华考察,分享中国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经验和理念。WMO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自1994年以来已为100多个国家的1400多位发展中国家学员提供了多领域的气象培训。中国还向70多个国家提供了气象仪器和设备援助。所有这些活动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气象部门之间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向上述国家赠送了集成化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接收站(CMACast)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1版。这套系统还包含了访问候选的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北京中心的功能和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快速显示系统。该系统有助于亚洲国家近实时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并提高对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据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首批三个候选中心之一,将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16次世界气象大会正式批准后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该中心目前还已与德国和日本的其他两个GISC候选中心初步达成了GISC数据和服务相互备份意向。

  中国帮助亚洲发展中国家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4月1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里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来自亚洲16个发展中国家的气象官员走上前台,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手中领过一件“宝贝”,并合影留念。

  对于饱受极端天气之苦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中国气象局送出的“宝贝”有两大“利器”,即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接收站(CMACast)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1版。

  CMACast是中国气象局最新开发的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它具有大容量、覆盖范围广、资料种类多、用户使用成本低、不依赖于本国通信条件等特点。许多发展中国家经费短缺、通信条件弱、没有气象卫星,难以获得气象观测资料,而CMACast则解决了这个难题,能够帮助这些国家获取包括风云气象卫星在内的全球气象卫星资料。CMACast还是地球观测组织的三个主要地球数据广播系统之一,与欧洲和美国的卫星广播系统齐名。

  MICAPS是由中国气象局自主开发的气象信息分析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该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预报员除了可以制作中期、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以外,还可预测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制作能力,能有效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应用也十分广泛。

  来自尼泊尔的气象官员Sudip Bhattarai告诉记者,中国气象局捐赠的卫星接收和处理系统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获取卫星云图,MICAPS系统能融合更多观测资料,从而大大提高预报能力。这些设备和系统对于他们防范主要的灾害洪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气象局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从1994年开始就有专门的援助经费,向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捐赠气象仪器,并帮助他们培训气象专业技术人员。从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与世界气象组织合作,每年为非洲国家提供10个长期奖学金。自1994年以来,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已经为10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气象科技人员提供了培训。

  郑国光表示,大气无国界,发展中国家气象基础设施薄弱,受气象灾害影响也较大,因此,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善气象基础设施,提高其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ca88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