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88会员中心

德国经济缘何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2011/2/14]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在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衰退后,德国2010年GDP强劲增长了3.6%,是两德统一以来增长最为迅速的一年,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

  在这场复苏中,以装备制造和汽车业为支柱的德国制造业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占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德国制造业在2010年以10.3%的年增长率成为GDP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

  “德国制造”能长盛不衰并屡有上佳表现的奥秘何在?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关注支撑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独特基础,那就是德国对内苦练内功,扶持应用科研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及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参与建立并融入了广阔开放的欧盟市场。

  发达的应用科研体系

  德国制造业一直世界领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国产品往往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品质和科技优势,在这方面企业自身对科技的重视和德国发达的应用科研体系功不可没。德国应用科研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大企业的科研部门和社会独立科研机构,应用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在工业界,大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科研部门从事应用科研,德国有些大企业一年的专利申请数经常会排在世界前列,比如西门子。

  但是德国制造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德国的大企业,其产品也是依托大量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组件。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部门,它们主要通过购买或外包解决其需要的应用科研项目。德国从事应用科研的独立机构很多,弗劳恩霍夫协会便是这类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该协会建筑物理研究所(IBP)的高级工程师周小儒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其下属60个研究所,有17000名研究人员,一年要为德国工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完成近万项应用开发项目。协会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能给工业界提供最终能投产的产品或专利,如MP3就是该协会集成电路所的专利成果。

  周小儒通过一个实例解释了应用型科研开发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马大猷教授早年研究出一套微创孔板理论,主要用于材料吸声领域。经过该协会建筑物理研究所的应用化开发,成功将这套理论应用到有机玻璃、玻璃和薄膜上,研发出了透明或透光的吸声材料,并形成了相关生产和产品的专利与技术。这些专利与技术被德国企业购买后,其生产出的透明或透光的材料被使用到了对建筑声学有特别要求的项目上,如德国波恩议会大厦的议会厅中。

  正是这样一批应用科研机构满足了德国大量中小企业的科研需求,为德国中小企业以及整个工业界提升科技上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像弗劳恩霍夫协会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科研机构,政府并没有将其完全推向市场,仍然负担着其30%的基本研究经费,其余70%的经费则由其通过完成工业界或其他领域的科研委托来获得。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制造业发达的另一个重要保证是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产品研发和革新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技术工人的参与。在今天,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工人见长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被德国人公认为是“德国制造”能够享誉世界的公开的秘密。

  德国有着严密复杂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无论是谁,没有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就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而要获得职业资格就要接受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了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职前阶段的二元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也是德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德国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在中学阶段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二元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3年左右的时间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技术学校里进行一般文化课程和理论知识学习(二元中的一元);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工厂或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里进行学徒式的专业技术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时也直接从事一线工作(二元中的另一元)。

  二元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学校部分由政府负责投入,而在培训中心的培训费用主要由行业协会或企业来投入。虽然企业是最终的受益者,但是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仍然是一项负担。为了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国家或行业协会都会对企业参与培训教育给予很高的补贴,所以在德国工业界,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参与到了职业培训中来。

  稳健的货币政策

  德国制造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的历史表明,一旦货币政策失控导致了泡沫经济,往往对实体产业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泡沫膨胀期,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批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行投资或做房地产;而当泡沫破灭时,实体产业也要跟着承受整体经济萧条带来的恶果。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时期的德国联邦银行(央行)还是欧元时期的欧洲央行都坚持了始终以控制通胀为首要目标的稳健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基调在马克大幅升值期间表现得甚为明显。1985年9月22日,美德法英日5国达成“广场协定”后,马克对美元出现了大幅升值,至1995年升值幅度超过100%。但是1985年至1995年间德国利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数据,这期间利率曾从1985年的3%~4%的水平短期下降到1988年的2.5%,数月之后便开始一路攀升到1992年的最高点8.75%,之后又快速回落至3%~4%的水平。而日本在1987年后的数年中一直维持2.5%的低利率,从而导致了泡沫经济。那时的德国央行没有因为顾忌汇率升值,或屈服于外部压力,再或是为了刺激经济就把利率长时间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它始终关注通胀的水平来调节利率,最终没有导致流动性泛滥及泡沫经济的出现。

  纵观数十年来的德国经济,德国自身没有因为货币政策失误催生过房地产或者金融市场的大泡沫,所以在德国没出现过实业家卖掉实业企业去做房地产或投资的热潮,没有出现如某些发达国家那样的实体产业空洞化,更没有过所谓“失去的十年”的遗憾。可以说,德国单一目标的稳健货币政策坚定了企业家们投身和经营制造业企业的决心与恒心,为德国制造业长期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扎根欧盟大市场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深深扎根于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欧盟市场对于德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关税等壁垒的欧盟市场一直是“德国制造”出口的最重要市场,德国长期以来超过60%的出口是面向其他欧盟国家,这其中一直是以德国制造的工业品为主。像美国这样的贸易大国,在德国出口比重中最高峰时也就10%左右的份额,而中国2009年时才超过4%。

  今天的欧盟内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其市场内人口接近5亿,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它要求成员国的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可以在市场内实现自由流通,成员国之间没有关税和其他类似的壁垒。而从1993年欧共体共同市场建成开始,与德国产业结构相似、水平相当的美日两国由于有关税等方面的壁垒,其产品在这一市场内和“德国制造”竞争时,一开始就已经处在了不利的地位,这为“德国制造”赢得了不小的竞争优势。

  谈到今天的欧盟市场,就不得不谈到德国政府的作用。作为先进的工业国,德国很早就意识到,欧洲统一的大市场将为经济依赖工业品出口的德国带来重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从1985年通过建立共同市场的首脑决议,到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共同市场的建立,再到现在的包括了东欧国家的欧盟内部市场,德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外交努力并作出了不少妥协。

  从今天的成果来看,人们不得不承认由德国等国努力构建起的欧盟市场对德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ca88会员中心